业知识

辛弃疾:鹧鸪天·唱彻阳关泪未干

豆豆 1094

最佳答案辛弃疾:鹧鸪天·唱彻阳关泪未*。

辛弃疾:鹧鸪天·唱彻阳关泪未干

《鹧鸪天·唱彻阳关泪未*》
作者:辛弃疾
唱彻阳关泪未*,*名余事且加餐。
浮天水送无穷树,带雨云埋一半山。
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
江头未是*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。
注释:
1、唱彻《阳关》:唱完送别*歌曲。 彻,完;《阳关》,琴歌《阳关三叠》。
2、“*名”句:*名是身外多余*事,还是多吃饭吧。另一版*也作“*名余事”
3、无穷:无尽,无边。
4、般:种。
5、“只应”句: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,团聚才使人欢颜。只应,只以为,此处意为“岂只”。
6、未是:还不是。
7、别有:更有。
翻译:
唱完了《阳关》曲泪却未*,
视*名为馀事(志不在*名)而劝加餐。
水天相连,
好像将两岸*树木送向无穷*远方,
乌云挟带着雨水,
把重重*高山*了一半。
古往今来使人愤恨*事情,
何止千件万般,
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,
聚会才使人欢颜?
江头风高浪急,
还不是十分险恶,
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。
赏析:
上阕头二句:“唱彻《阳关》泪未*,*名馀事且加餐”。上句言送别。《阳关三叠》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,加上“唱彻”、“泪未*”五字,更觉无限伤感。
从作者**格看,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*伤感。他平*对仕途、世事*感慨一直,郁积胸中,恰巧,遇上送别之事*触动,便一涌而发,故有此情状。下句忽然宕开说到“*名”之事,便觉来路分明。作者和陆游一样,都重视为国家*恢复事业建立*名*。他*《水龙吟》词说:“算平戎*,*名*是,真儒事,公知否。”认为建立*名是分内*事;《水调歌头》词说:“*名事,身未老,几时休?诗书万卷,致身须到古伊周。”认为对*名应该执着追求,并且要有远大*目标。这首词中却把*名看成身外“馀事”,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,自己*报国壮志难酬,而被迫退隐、消极*愤激之辞:“且加餐”,运用《古诗十九首》“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”之句,也是愤激之语。“浮天水送无穷树,带雨云埋一半山”。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,景显得生动,用笔也很浑厚,而且天边*流水远送无穷*树*,和设想行人别后*行程有关;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,和联想正人君子被*邪小人遮蔽、*有关。景句关联词中*两种不同*思想感情,不但*紧密,而且含蓄不露,富有余韵。
下阕起三句:“今古恨,几千般,只应离合是悲欢?”这里*“离合”和“悲欢”是偏义复词。由于题目“送人”与下阕头句“今古恨”,*情景*规定,所以“离合”,就只取“离”字义,“悲欢”就只取“悲”字义。上阕写送别,下阕抒情*应该是以“别恨”为主调*,但是作者笔锋拗转,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,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*?用反问语气,比正面*判断语气更含*。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*事,显示出词*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*开拓。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*心声:“江头未是*恶,别有人间行路难。”行人踏上旅途,“江湖多*,舟楫恐失坠”(杜甫《梦李白》),但作者认为此去*遭遇比它更险恶。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、存在于人事斗争上*无形*“*”;它使人畏,使人恨,有甚于一般*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。“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;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”(刘禹锡《竹枝词》)其中*滋味,古人已先言之。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*诗意,而有他切身*体会。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,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,并且执法严厉,多得罪投降派,和豪强富家,所以几次被劾去官。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,筹建“飞虎军”,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,即因此事实被劾为“*贪凶暴”、“厉害田里”而被罢官。这正是人事上*“*恶”*明显例证。作者写出词*最后两句,包含了更多*伤心经历,展示了更广阔、更令人惊心动魄*艺术境界,情已淋漓,语仍含蓄。李白《行路难》*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,同此悲愤;白居易《太行路》*“行路难,不在水,不在山,只在人情反覆间”,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。
这首小令,篇幅虽短,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*思想感情,它*笔调深浑含蓄,举重若轻,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,显示辛词*大家气度。 

标签: 李清照 辛弃疾 雨霖铃 鹧鸪天 不怨 苍烟落照

留言评论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4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